做中国父母,可以不富裕,但不可以不用心 | 李梓新专栏
文|李梓新
2008年,我家男孩在上海上一个半郊区的普通公立幼儿园。开学的时候,我正在美国采访总统大选,一去三个月。而太太则要到香港读硕士。孩子在那几个月要交给老人带。我们对孩子上学的状态不太放心,却又没有办法。
那年国庆前,太太回上海,和幼儿园老师沟通。老师说,你们家孩子看起来有点奇怪,他好像有自己的世界,不知道在想什么。太太知道在公立体制内,这样的话语绝不是表扬。我们都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内向,但也不想他在一个不被鼓励的环境里继续被孤立。
做事一向很有魄力的太太,就在国庆期间,把孩子送到一家每月要2300元的蒙氏幼儿园,这个价格到今天怎么也得相当于过万元了,而公立是免费的。幸好,我们的孩子在蒙氏的氛围里比较习惯,因为是混龄教育,他和一个哥哥也成了好朋友。
上了一年之后,我们一起去英国留学,孩子也在英国的学前班度过了一年的快乐时光。等回到上海的时候,一开始双双在找工作的我们,还是决定把他送进另一家普通公立幼儿园。在那家幼儿园的生活总体乏善可陈,学年快结束的时候,好几个班级的孩子爆发了手足口病,最终连毕业仪式也没有举行,就草草结束了。
这个经历使我们决定不选择公立的小学了,虽然对口的那家小学还不错,但当时他们要进行连续三年的基建,我很难想象自己的孩子要在灰尘之中度过三年。它再不错我也不考虑,而且我们对公立教育的质量和方法也感觉一般,结果孩子考进了一家普通民办小学,学费一年3万多,虽然不菲,但也可以接受。要知道,在我们入学第二年,他们的新生学费就涨到6万。我们还因孩子上民办小学而搬家,继续租房住。
上到三年级的时候,新来的一个学生家长,居然因为自己的孩子没有被评选为大队长而闹事,公开在群里指责班主任,闹得全校沸沸扬扬。而且她居然还开车跟踪维持公道的家长,并打电话恐吓。对于这样“奇葩”闹事的家长,学校却拿不出什么有力措施来处理。我们,最终也对学校失望,中途转学。
说出这样的经历,只是想说明一个事实,在变动中的中国,学校教育质量本身是难以保障的,送孩子上学,确实是一件碰运气的事。但我也想说,家长们千万不能认为,把孩子交给学校和幼儿园,就省心了。
没有办法,今天的父母,最好要每天和自己的孩子有所沟通,再忙也要和他们聊几句在学校的生活。孩子还小,很多事情不会掩饰,即使表达不出,看精神状态怎样也能发现问题。只有每天保持沟通,才能在不好的事情发生后,相对第一时间发现情况。我不知道“携程”和“红黄蓝”事件中的家长,大概是过了多久才发现问题,从报道中看起来,虐待是有些时日的。
家长也要和老师保持沟通,觉察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态度和评价。对校方管理层,也要大致了解其来路与背景,像“三色”幼儿园这种不断扩张的加盟性质,以及其创始人喜欢和领导合影的特性,还是要保持一定的慎重。人以类聚,物以群分,这事在今天特别有道理。
有人慨叹在中国今天做父母之累。我觉得,不应只是抱怨,而应正面面对。骨肉连心,育儿本就是极其精细的专业事项。何况,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教育观念和实践大变革的时代,无论国内国外都是。以往那种整齐划一不假思索模式的结束,以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类型的新需求,使今天的父母不得不保持学习。
而且,在创新机制尚未完全冲破的传统教育壁垒,中国人凡事“差不多先生”的习惯和偏好会在你的孩子身上发挥作用。
试想,在中国,无论从饮食到包装,从服务态度到产品原料,只要是大众化的,有哪些能做到质量特别好呢?非常之少。不是说普通质量一定有问题,但在很普通质量之中,肯定会有一定的比例产生出质量极低的极端情况,比如地沟油,比如黑心的幼儿园。
而在中国,要达到最基本的好质量,几乎都得是VIP或者相对较贵的产品和服务。除了这小部分,整个中国社会服务的平均水准是非常低。
很多人移民国外,是看到国外最基本的东西,质量是有保证的,比如教育、食物和空气。但是,在中国世纪,要移民国外,机会成本实际上很大。所以,留在中国的人,都得拼命使自己成为能够花钱买到好质量服务的人,但最终肯定只有小部分比例的人能够达到这个水准,而他们的存在,本身又刺激了社会的焦虑、渴望,或者不平心理。这种心理,也同样存在于那些为你提供服务的人身上。
新的一代人,特别是80后父母和90后年轻人个体,都是对品质化生活特别有追求的。一个愿意花几千元买一个戴森吹风机的年轻人,我丝毫不怀疑他会在成为父母之后,每年花二三十万在自己孩子身上。只是愿意花钱的人多了,学位供不应求,学费自然继续水涨船高。很多人会抱怨,但如果你不要,还有大把孩子在等着。
所以,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,我们究竟是要奋斗着去争取“高端”服务,还是从现在开始,多在育儿和家庭上用一些心?
有很多人一直想着要财务自由,却在过程中牺牲了家庭相处,孩子的长大又不可逆,青春期之后更加难以沟通。而整个社会过于着眼如何获得优质的高端资源,却忽视了鼓励在日常点滴之中多花一份心思在孩子身上,多排除他们一些危险,多关注他们的心灵成长。
最近,我带女儿参加早教课程,课上坐着很多保姆带孩子参与。那些忙于事业,能够花钱让孩子上价格不菲早教课的家长,却把这样的亲子机会留给了保姆。这样是否就一定比那些赚钱不多,但把时间多花在家庭上的父母对孩子更好呢?
大多数人,可能未必能创出多大的事业和财富,却最终错过了孩子的共同成长。这两件事,是需要平衡的。
我相信,在今天环境下,做中国父母可以不那么富裕,却不能不用心。用心的程度,肯定能够弥补金钱购买的服务不足。虽然很多教育要由学校完成,孩子也需要同伴,但是家庭的影响是深远的。幸好,教育不是进餐厅或者点外卖。父母不是被动的消费者,其实是能够参与到教育过程的创造者。
我期盼从幼儿园虐待事件后续能带出积极一面,希望这是中国父母(特别是父亲)不是光顾着赚钱,而要回归家庭,关注孩子教育和成长的开始。
多陪陪自己的孩子,多回归家庭身体力行教育他们,这只能是中国父母自救的最好办法。盲目赚钱的1990年代父母,大多数失去和他们的孩子,也就是今天的90后的交流。即使他们再富有,其恶果,在今天已经显现:中国的年轻人,几乎很难和自己的父母沟通,而中国成年人的家庭关系,中老年夫妻/父子/母子之间,实际上已经空前疏离。
这实际上,是藏在这个恶劣事件背后,另一个更长期的警钟。
李梓新
非虚构写作平台“中国三明治”创始人。曾任《外滩画报》主笔,采访过多国大选和名人政要。著作有《民主是个技术活儿:英国民主生活走笔》、《灾难如何报道》等。家有两孩,最近致力于中产育儿现象研究。
我们是谁?
我们是一份关注儿童阅读创作以及家庭教育发展的儿童杂志,有不定期纸质版和定期更新的微信版。由STORYLAND故事星球主办。
“故事星球”集结了一群热爱教育并脚踏实地地帮助孩子“讲故事”的伙伴:资深稳定的外籍导师,陪伴孩子成长的阅读导师,专业的戏剧艺术家,共同专注培养4-12岁儿童的阅读素养与创意表达,坚信他们能让孩子成长为有趣丰富的“全人”。
点击图片,阅读往期文章
孩子浪费食物,你火大吗?
学习写作的第一步,是学说真话 | 许佳专栏
点击图片,了解故事星球最新产品
最详细工作坊攻略来袭
英文读写工作坊
艺术工作坊
中文工作坊...
寒假课程已全面公布,点击上方图片查看详情!
Pre-RTP 家庭共读预备营
适合3-6岁孩子家庭的亲子英文共读计划
帮助家长在家培养
孩子英文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知识技能
最近一期开班时间为2017年11月29日
《故事星球》杂志
是一个手提故事包
汇拢了生活里轻松愉悦的事情
不管你是小孩,还是大人
一旦把它打开,它会由着你的性子
变成世上所有一切
点击阅读原文,
立刻拥有《故事星球杂志》: